在發霉的冰箱里,能看到一代老人的困境

我走路带风 2023/03/09 檢舉 我要評論

最近,在小紅書上有一個帖子,博主在回老家看望父母時,發現父母的冰箱里滿是食物腐爛流下的霉菌水,都發綠了。

她一打開冰箱,一股食物腐爛的惡臭就撲鼻而來。

在她的鏡頭中,我們能在2023年的3月看到:

2017年生產,保質期為1年的酸菜魚調味料。

也能看到2020年生產的豆豉,由于儲存過久,包裝袋里邊已經發霉,長了白毛。

在某不知名果脯的罐子里,霉菌已經打下了半壁江山,徜徉在液體中。

博主為了清理冰箱,幾乎掏出了2/3的過期、發霉食品,占滿了3層置物架。

在帖子的最后,她想不通為什麼自己不到60歲的父母會過成這樣。

而在評論區,網友表示這不是個例,父母不管什麼東西都往冰箱里塞,舍不得吃,最后只能發霉。

有人則是實干派,跟父母同住,直接用新鮮的食品給父母做飯,以此來矯正老人的生活習慣。

冰箱,是家里眾多電器中,不怎麼起眼的那個,卻最能反映出家庭的生活習慣。

比如在歐美電影里,天煞孤星一樣的男主,冰箱上會貼個全家福,用來暗指他曾經擁有幸福的家庭。

而在一些老人家中,本該讓食物保持新鮮的冰箱,卻成了家中食物腐爛的源頭。

這一現象,被稱為「父母的冰箱」,代指那些因為儲存習慣不當而霉變的冰箱。

腐朽冰箱

有網友說,從父母一輩對冰箱的態度中,感受到了科幻的意味。

這種科幻的意味來源于一種違反生物繁衍邏輯的生猛和粗糙。

在冰箱里,商家們預先設定好的分區失去了意義,冷藏和冷凍,零上和零下失去了距離。

不管是胡蘿卜還是絲瓜,南北小菜的地域限制失去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對這台冰箱最直白的使用:什麼都往里塞。

進而得出結論:冰箱就是長輩的時間暫停器。

而在更為廣闊的互聯網天地里,足以找到類似的事件。

比如有老人把冰箱里的食物當成寶貝,不讓除了自己之外的人碰。

在河北邢台,靳女士的母親舍不得扔掉那些吃不完的東西,都堆在冰箱里。

由于長期吃不怎麼新鮮的食物,老太太的胃特別差,但她平時還是把冰箱護著,誰也不讓動。

靳女士只能趁著母親回娘家的時候偷偷把東西扔了,最后一共收拾出20斤長滿了綠毛和白毛的食物,包括柿子、豆豉、蘑菇等。

對冰箱里發霉食物的執著,同樣跟貧富沒什麼關系。

比如已經賺了大錢的大張偉,曾經因為父親老吃存在冰箱里的剩飯剩菜,有些甚至已經變味了。

看到父親這樣,大張偉直接抓狂,跟父親大吵了一架。

大張偉說自己也沒想過自己唯一一次跟父親吵架,竟然是因為他不肯扔東西。

發霉且雜亂的冰箱,還容易制造不必要的家庭矛盾。

面對塞得滿滿當當,生食熟食混放的冰箱,女兒徹底瘋狂,覺得活不下去了,想逃離這個家。

又或者婆媳矛盾,讓生活習慣迥異的兩代人在同一時空蹩腳地相處。

冰箱有限的容積,難以容納咖啡和豆豉的時代差距。

用來制冷的氟利昂,也消磨不掉兩代人矛盾膨脹的熱量。

總之,父母霉變的冰箱,指向了一種不太好的生活習慣。

但面對霉變的冰箱,如果勸阻父母扔掉不新鮮的食物,還會遭到反擊。

而所有冰箱霉變的本質都是過久、過量且不當地儲存食物。

冰箱,又是家里儲藏食物的圣地。

與生活習慣不同,對食物和冰箱態度,往往代表著一個人的終極生存法則。

上一代人,他們似乎時常處于一種「食物焦慮」中。

在他們的認知里,食物是強生存品,關乎自己能不能活下去。

既然是強生存品,那囤多少也無所謂,不新鮮也沒問題,總比挨餓強。

內容未完結點擊第2頁繼續瀏覽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