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學過的這3篇課文,讀懂已是書中人(深刻)

我走路带风 2023/03/15 檢舉 我要評論

網上看過這樣一句話:

「學生時代,對美好事物的想象都是語文課本給的。

「年少讀以為是束縛自己的粗布麻繩,如今回望才知是熠熠生輝的絲綢緞帶。」

小時候學過的課文,而今重溫總有另一番感悟。

比如,讀老舍的《駱駝祥子》,不再認為祥子可悲,而是自嘆像他一樣丟了初心;

讀魯迅的《孔乙己》,不再嘲笑孔乙己的清高迂腐,而是開始理解他忠于理想的執著;

讀吳敬梓的《范進中舉》,不再諷刺范進的樂極生悲,只會感慨人生的世事無常。

讀書大抵如此,年少入世的道理,總是到了中年方才明白:

少時嘲笑書中人的荒唐與辛酸,如今讀懂卻發現自己和書中人并無兩樣。

來源:全景視覺

《駱駝祥子》

從追夢到放下,是與生活抗衡后的頓悟

老舍筆下的祥子,雖然帶著不服輸的濾鏡,卻在命運的捉弄下失了方向。

文中這樣描述他的形象:

「希望使祥子快活,恐懼使祥子驚惶,祥子想睡,但睡不著,四肢像散了似的在一些干草上放著。」

既寫出了理想與現實的拉扯,又伴隨著不甘與無力。

祥子只是想擁有一輛洋車,但經歷「三起三落」后,夢想的火花早就被現實澆滅。

他不在意閑言碎語,卻又輕易聽信妄言脫離理性,帶著自命不凡的饑餓感去證明自己;

他不屑于車夫間的煙酒扯淡,但還是不敵誘惑,與不愛的人結為夫妻,在潦倒中走進「白房子」。

我們曾笑祥子追夢不成,體面盡失,卻忘了他也在初心未泯時越挫越勇。

人終究不會一成不變,沒有能力改變才是最大的悲哀。

這似曾相識的妥協,又何嘗不是你我被磨平棱角的真實寫照?

身處職場,看不慣他人為升職加薪溜須拍馬,但看到領導,還是熱情地遞上一杯咖啡;

加班嚴重,吐槽工資太低要辭職,可得知公司要裁員,又戰戰兢兢,生怕自己是被辭退的那一個。

最初的我們都過于自信,後來在與生活博弈時,才明白低估了現實的殘酷。

來源:全景視覺

正如老舍在書中寫道:

「亂世的熱鬧來自迷信,愚人的安慰只有自欺。」

或許,我們不是書中的「愚人」,卻活成了時代的「祥子」。

成年人的世界,利益比情分多,真話比套話少。

嘴上喊著「要休息」,可背地里又一刻不敢松懈。

想起之前在朋友圈看到好友發的兩張照片:一張是借款賬單,一張是工資條。

配圖文案是:這年頭,討債不能致富,只能「搬磚」。

乍一看,還覺得挺好笑的,我便在下面評論了一句:

「你都30多歲了,能不能捂緊自己的口袋?」

他回復說:「別人沒錢還我只能認栽,中年以后只圖有份穩定工作。」

的確,比起那些得不到的,我們早就學會了放下。

大多數人都有過「發財夢」,想干一番事業出人頭地,只是上了年紀,才幡然醒悟:

努力不等于成功,希望落空也并非遺憾,為夢想全力以赴過,也是一種勝利。

于中年人而言,「年齡」是個坎,一邊自詡能力出眾,一邊跳槽屢屢碰壁。

可能我們都曾像「祥子」一樣,看不清現實,看不透人生。

就像一位網友的感嘆:

「當時只覺得祥子雨中拉車,離自己很遠。

「想不到多年后,如祥子這般世俗,才發覺反抗生活也需要勇氣。」

《孔乙己》:

「邊緣化」的背后,藏著能力與認知的差距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短短一句話,道出了孔乙己囊中羞澀的窘迫,又彰顯出他心高氣傲的倔強。

有錢人笑他窮酸擺闊,讀書人笑他裝模作樣。

這種「欲上不能,欲下不甘」的處境,只能讓他畫地為牢。

可笑嗎?挺可笑的。畢竟我們都曾不諳世事,把無知當成幽默。

有人說:「我瞧不起他,因為他好吃懶惰。」

是啊,孔乙己是個「偷書賊」,端著讀書人的架子,又做著違背德行的事。

他借著在顯貴人家抄書寫信的本事,「竊書」來滿足自己。

明明可以謀求一份教書工作,卻心比天高,對小名小利不屑一顧。

這一點,與賣力討生活的我們頗為相似。

來源:全景視覺

中年以后,總想著要提高生活質量,又不愿從自我提升做起;

想要換一份工作另謀出路,卻嫌工資太少,也做不到無可替代。

只能掐著日子等薪水下來,還車貸房貸,結余再為醫療教育存點錢。

我們時而問自己:這樣高不成低不就的生活,意義何在?

但有時候想想,又覺得腳下的路也還沒那麼糟糕。

或許,讓人對生活失望的,不是深陷泥潭,而是無力改變。

我們多年前說著「來日方長」,如今只感慨浮生若夢。

當初許下「憑興趣找工作」的豪言,現在連休息休息都要先掂量一下錢包。

說是可悲,但有錢確實開心;說不可悲,夢想的小火苗卻快要熄滅。

所以你看,生活怎麼過,都有遺憾的地方。

一個人的目光所及之處,才是生活真正的棲息地。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

「無數個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跟我們每個人有關。」

如今當自己開始為生活奔波,才懂了孔乙己的「無能既無知」。

但值得一提的是,他被「邊緣化」后,依然心存善念,賒賬必還,教人識字。

因為,這是他最后的體面。

而對我們來說,認知與能力不相匹配時,審時度勢也是一種生活智慧。

譬如,不被外界認可的,棄之;能被他人接納的,惜之。

當一個人學會了自我調整,也就學會了與生活握手言和。

內容未完結點擊第2頁繼續瀏覽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