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甚麼性格,看吃飯習慣就知道了

happy 2023/03/19 檢舉 我要評論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

讓一群小孩子待在同一個房間裡,並且給他們每個人都佈置了任務。

有些小孩需要寫一些文字,有些小孩負責評價審核他們的文字。

在這個實驗過程中,心理學家給每個小朋友都分配了食物。

通過觀察發現,有不少負責評價審核的孩子,也就是有權力的一方,吃東西時動作幅度更大,聲音也更大。

心理學家得出了一個結論:

一個人吃飯的狀態,與他所處的情境是有很大關係。

「飲食」中的食,只是吃飯這件事的一部分。

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我們甚至可以把它看成一個更為復雜的過程。

一個人的飲食習慣,能夠體現他的思維、行為模式。

今天就來給大家分析一下,一個人吃飯的習慣和性格有怎樣的聯繫。

吃飯比較快的人

有句老話說得好, 民以食為天。

「一日三餐」本就是能讓人感覺到快樂、幸福和放鬆的一件事。

在吃飯這件事上非常講究效率的人,其他方面,也是很難讓自己慢下來。

做事講究效率的人,往往比較有目標感。

這樣的人更注重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比較容易在事業上取得一些成績。

他們對自己比較苛刻,不敢停下來,不敢享受生活,他們常常會用物質、金錢來衡量自己的價值。

也會因為過于偏重目標和事業,而忽略了身邊人的感受。

吃飯比較慢的人

這裡會存在兩種比較極端的情況。

一是,這樣的人會很享受美食對味蕾的刺激,追求和食物單獨相處時多巴胺的分泌。

所以,他們會讓吃飯這件事,盡可能延長。

他們追求快樂,也懂得如何讓自己快樂,也願意自我滿足。

他們的內心往往比較平靜、安定,很少會產生焦慮的情緒。

這樣的人比較注重自我感受,有時候可能會給人一種比較自負的感覺。

還有一種情況是,覺得吃飯簡直就是「上演災難片」,食物實在是難以下嚥,但為了填飽肚子又不得不吃。

這樣的人,快樂的閾值通常比較高,所以很多時候會覺得生活很無趣,容易抑鬱。

人生觀會比較消極,不太容易信任別人,所以更喜歡獨來獨往。

但同時又很重情義,因為能走進他們心裡的人,真的非常少。

總是先吃喜歡的食物

在生活中,這樣的人常常會有孩子氣的一面。

容易把自己的喜歡和厭惡都表現出來,與人交往沒什麼心機,不會藏著掖著。

也很少會去考慮比較長遠的事情,更加追求當下的快樂。

生活態度往往是過一天算一天,所以有時會給人一種不夠靠譜,不太有責任心的感覺。

實際上,這樣的人很清楚自己的真實需求,看到機會來了,就會一把抓住。

把最愛吃的食物放在最後

這樣的人,往往有延遲滿足的能力。

面對棘手的問題,更有耐心去解決,抗壓能力也比較強。

在工作中,更擅長負責週期長的項目。

因為他們不會因為短期沒有看到效果,就輕易否定自己。

不過他們的童年生活常常是不夠快樂或不被滿足的。

自己的需求總是被親人忽視、打壓,所以會習慣性地把自己真實的感受放在最後。

這樣的人更容易壓抑自己,滿足別人,有時會表現得比較「討好」。

愛挑食的人

在食物上比較挑剔的人,往往比較注重生活的品質。

他們很清楚什麼樣的東西,更符合自己的胃口。

所以常常表現得很「完美主義」,要求也會比較高。

這樣的人,總是有著非常明確的是非觀,看待事物非黑即白,有時會顯得固執、較真。

遇到欣賞自己的人,會加倍對對方好。

遇到自己不喜歡的人,甚至不會給對方進一步了解的機會。

這樣的人會比較抵觸新鮮事物,對于不熟悉的領域,寧願遺憾也不想輕易嘗試。

不了解的人會覺得這個人不近人情,其實只是太害怕受傷害了。

喜歡嚐鮮的人

有一種人,可以說是對美食來者不拒。

沒吃過的,沒見過的,都願意去嘗試一番。

不但追求食物的新鮮感,在生活態度上,也常常不拘一格。

不太喜歡按部就班的生活,更嚮往自由、充滿未知的每一天。

這樣的人,往往不喜歡被束縛,無論是與人相處,還是物質方面。

和這種人在一起,常常會感覺到很開心,但也會伴隨著一種不穩定的危機感。

這樣的人不會輕易許諾,但是面對未知的風險,常常會勇于承擔。

喜歡把食物分區域,並且按順序來吃

這樣的人通常規則感很強。

熱衷于給很多事情制定條例、規則,不僅自己要遵守,也會要求伴侶高度服從。

所以,有時候會顯得控制欲比較強,讓身邊的人感覺比較累。

他們在為人處世上也相當有規則,道德感和底線都比較高。

和人交往時,他們的界限感比較強,不會輕易和人交心。

這樣的人在感情上比較專一,一旦認定一個人,就不會輕易發生改變。

喜歡把食物拌在一起

從食物上來看,這樣的人更喜歡豐富一些的口感。

同樣,在生活中,往往也是一個嚮往充實生活的人。

這樣的人,感官的靈敏度很強,面對多種食物的味覺衝擊也可以處理得游刃有餘。

因此,在處理家庭或職場事務時,通常也可以多線條、多角度進行。

不會墨守陳規,腦子總是很活,經常有新奇的點子冒出來。

哪怕是很多事情趕在了一起,也常常可以應付得當。

對于他來說,充實的生活,也是內心活力的來源。

很多我們看來習以為常的事情,常常隱藏著心理學的學問。

因為越是無意識的行為,越是能體現一個人的真實性格特點。

《食物與執念》這本書中說: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食物故事,梳理並了解這些故事,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讀懂他人。」

所以,吃飯看似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但如果我們去覺察它,就會發現其中蘊含著很多察人觀事的智慧。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