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北京丁克家庭:養兒不防老,無人送終不可怕

我走路带风 2023/03/09 檢舉 我要評論

生于20世紀70年代尾巴的 桃佛君,已經坦然接受丁克的身份。夫妻倆結婚14年,沒有生養小孩。

對此她的回應是:

我不是不喜歡小孩,也不標榜丁克主義,說白了這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不同于由父母和孩子組成的傳統家庭,據調查截至2021年5月,我國大中城市約有60萬丁克家庭。在上海,丁克家庭占到家庭總數的12.4%。

不可否認,近年來丁克的家庭形式越來越常見,但在社會輿論方面還存在不同的看法。

贊成者為之拍手叫好,支持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生育的權利。而反對者則對它所標明的「不育文化」給予抨擊,甚至將自愿選擇不育視為自私自利的行為。

有關「丁克」的爭論,究竟孰是孰非?

不妨先撇開這些是非爭論,再去尋覓其存在的理由,聽聽看桃佛君丁克14年后的想法。

她為什麼會選擇丁克?從中收獲或失去了什麼?如何應對未來的養老生活?

婚姻和生育,都是個人自由選擇的「私事」

我今年44歲,目前住在北京。

30歲那年,我才步入婚姻,在那時候看來算是「晚婚」的代表了。

結婚14年,也是堅定丁克的第14個年頭。

當初做這個決定時,態度最堅決的是我老公。他比我小兩歲,百分百的「鐵丁」。可能是職業特性的原因,作為詩人,身處作家行業,更注重精神上的共鳴,在生育方面沒有太大的熱情。

在我公開分享「丁克」的經歷后,各種言論撲面而來,其中不乏難聽的話。有人跳腳預言:

等你老了就后悔了,動彈不得還沒人管你。

甚至還有人身攻擊:

一看你照片,就知道是血虛生不了孩子。

不過這些聲音對我影響不大,婚姻和生育都是個人自由選擇的私事。尤其是40歲之后,過了最佳的生育年齡,對這件事早已不強求了。

早年在生育問題上,我和我老公算是一拍即合,但也遭不住家里長輩的催促。

畢竟是老一輩人,對生育態度偏保守,「為人父母」依然被視為人生的必經之旅。

好在兩方的父母還算好溝通,思想上開明包容,接受程度比較高。公公和婆婆,一個在事業單位,一個是大學老師,他們的工作都是我老公提前做好,我還沒從他們那聽到一句催生的話。

而我家這邊呢,父母兩人都是教師,很少強迫我做任何決定,只有我媽媽偶爾會嘮一句:

還是有個孩子好啊,你生性孤獨,要是老了后沒個人說說話,到時候心情更不好。

但她也了解我的脾氣,一旦下定決心就不會輕易改變,時間一長也沒再開口提過了。

其實一開始為了安撫父母,我倆對外的說法是「順其自然就好」。

加之所處的環境和圈子,身邊朋友生育普遍偏晚,且不婚育的比例較大。無論是晚婚或丁克,我們都覺得是件很自然的事。

來源:全景視覺

當然,從丁克走向「白丁(指原本丁克的夫妻突然反悔,等于白做了一場丁克夢)」的也不少見。

但我始終覺得,孩子不是婚姻存續的紐帶。走進婚姻、組建家庭,本質是兩個人價值觀的契合,共同對抗歲月里的細枝末節。

如果將來其中一方反悔了,那也不必要強求什麼,彼此各不耽誤、好聚好散,不存在誰拋棄誰的說法。

不后悔「丁克」,收獲更多獨處的自由

剛成家時,我也會被約定俗成的觀念影響。

生兒育女是人生中無法省略的內容,「結了婚后就該生個小孩」,是刻在基因里的社會時鐘。

徘徊在「生」和「不生」之間,當時還猶豫了一段時間。兩者各占三成和七成的意愿,我更偏向于不要孩子。

首先是內心本能地抗拒。

我年輕時是一個愛玩的「文藝青年」,即便婚后多年,心理狀態仍然像個孩子。加之本身好靜且熱衷于獨處,不愿陷入到養孩子的各種麻煩里。

以我對自身的了解,這一定不是我想要的狀態。

簡單說來,之所以選擇主動放棄生育,其實是更害怕因此失去屬于自己的時間。

其次是身體機能的排斥。

有個姑娘給我留言:

我正在懷孕中,開始時很想要這個小孩,但我的妊娠反應特別強烈,不停住院、打針,實在是太難熬了。但我的老公、婆婆只會在一旁說忍一忍就過了,偶爾還會冒出幾句風涼話。

他們無法感同身受我的痛苦,甚至讓我有了一種錯覺自己只是一個「生育機器」。這段時間突然想到如果有機會,我寧愿一輩子丁克都不想要生小孩了。

為人母,肉體上的痛苦折磨是一方面,還有長期撫養孩子的各種艱辛。

而在「自由獨立」和「生兒育女」之間,似乎存在著幾乎不可調和的矛盾——自己精力有限,既要工作,又要兼顧母親的角色,實際上壓力非常大。

這也是我一開始恐懼的原因。

我不后悔丁克,還挺滿意當下的生活節奏。這麼多年來,最大的感觸是收獲了獨處的自由。

不用額外分配精力生養孩子,也讓我有更多余暇專注于自身。

此前的我忙著搞事業,從體制內媒體跨到廣告行業,再到500強企業的高管。到了40歲那年,工作之余考上人大的EMBA,如今也在不斷嘗試其他賽道。

來源:全景視覺

說白了,丁克只是一種選擇。我更傾向擁抱自由的生活,才決心從養兒育女的繁重責任中解脫出來。

但我沒有養過孩子,不知道其中的好處,自然也沒資格說得到或失去了什麼。

或許,在人生的平行時空里,有孩子的我也過得不錯呢。

養兒不防老,無人送終也不可怕

雖然生育不再是婚姻的必需品,但「丁克」仍然是少數人的理想。

過去生兒育女是在為養老作儲備, 而現實是「養兒不防老」,養老的本質取決于自身的經濟實力。

孩子長大后也會有自己的家庭生活,如果養兒女只是為了最后幾年的照護,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殘忍的懲罰。

回想起幾年前,我奶奶剛過世,時年95歲。

臨終前三個月,她因為不小心摔了一跤,住進了醫院。她有多個已成家的孩子,每天輪流來院照看。

然而,在那段時間里,病床前的兒女們還計較著誰家花的錢多錢少、陪護時間的長短……那時候,我看到的不是往日里其樂融融的大家庭,而是在生死面前人性的另一面。

如何安排晚年生活,也是丁克家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值得慶幸的是,現在養老保障機制日益健全,涌現出越來越多高端的養老社區,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解決無孩家庭們的后顧之憂。

等到行動不便、無法自理的那一天,我更愿意選擇專業的養老機構。尤其是國家慢慢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也提到了日程上,相信未來這一行業的監管也愈加正規完善。

無人送終并不可怕。至于老死后的狀態是否得體,我是抱持無所謂的態度。體面的葬禮是給生者看的,死去的人根本什麼都不知道。

生或不生,皆個人自由選擇

像桃佛君這類主動選擇不育的家庭并不少見,如今還有不斷攀升之勢。

當「生育后代」和「個人發展」產生沖突時,越來越多人選擇了后者。

尤其是生養成本的提高和哺育后代的壓力,如同一只看不見的大手。

這一點,從去年發布的《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2》也可略窺一斑:

在我國培養一個孩子,從0—17歲的費用平均為48.5萬元。其中北京、上海兩地,分別為96.9萬和102.6萬元。

但如桃佛君所說的,「丁克」仍然是少數人的理想。隨著「養兒防老」觀念的日漸式微,生養孩子更多是出于情感上的寄托。

有研究對比過「有孩子的家庭」和「丁克家庭」, 結果顯示兩者在生活滿意度上沒有太大差別,取決于你是否選擇了想要的生活。

你會選擇「丁克」嗎?或者,你身邊有「丁克族」嗎?

歡迎在評論區里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和故事。

作者:Erika57。來源:麥子熟了(ID:maizi8090)聚焦國內新中產、新青年、新女性,堅持優質內容創新,分享傳遞美好生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受訪者,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