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時接觸事物,常常是用一個固定的視角去看,因為這對大腦來說最為省力。
久而久之,我們看問題會越來越狹隘。
那麼如何獲得多元視角呢?
首先當然是吸收更多知識,特別是不同學科的知識。其次,我們需要改變一些隱性的、根本性的思維模式。
這些思維模式常常表現為某種「底層敘事」。
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年輕人對愛情的期待常常被表達成一句話:「我要找到對的人。」在這句話里,用了一個動詞「找」,也就是他對愛情用了一種「尋找」的敘事模式。
又比如,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的時候,他會問「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做的事」或「怎樣找到人生的意義」,這里同樣用了一個動詞「找」,也隱含了「尋找」模式。
來源:全景視覺
心理咨詢師陳海賢在一檔綜藝節目中遇到過一對關系特別融洽的夫妻。
男人原本是個浪子,喜歡吃喝玩樂,但是遇到那個女人以后,漸漸成了一個非常顧家的男人。
而女人原來是一個非常有計劃性的人,比如,她會提前一年計劃一場旅行,但是認識那個男人以后,也漸漸接受了某些沒有計劃性的生活。
他們本來是非常不一樣的兩種人,卻出奇地合拍,這是為什麼呢?
陳海賢分析說,他們在相處中,把兩個人的差異變成了驚喜。
女人說自己「找到了對的人」,可陳海賢說這個女人謙虛了,「不是她找到了對的人,而是她用欣賞和認可的態度,把對方變成了對的人」。
這些話非常有智慧,里面包含了一種模式的轉變。
來源:全景視覺
首先,「差異」模式變成了「驚喜」模式,然后,「找到對的人」變成了「把對方變成對的人」,且這種改變并不是靠單方面的要求和期待,而是靠「欣賞和認可」。這太有啟發性了。
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就會采用「尋找」模式,不能說「尋找」不對,但如果你認為「尋找」是唯一的途徑,那麼思維就會被限制。
因為「尋找」模式有兩個陷阱:一是不知道怎麼面對「找不到」的情況,如果一直找不到想要的,會讓人產生一種無力感;二是存在「這山望著那山高」的情況,人總想找到更好的,就會對現在擁有的不滿意,但又不知道要尋找到何時才是止境。
如果把「尋找」模式轉變為「創造」模式,會發生什麼呢?
你可以想象自己不是一個「尋找者」,而是一個「創造者」,通過合適的方式,你就可以「創造」與你最合拍的「人生伴侶」,「創造」能充分發揮你才能的「工作」,「創造」屬于你自己的「人生意義」。
當你采用「創造」模式,你會發現人生的可能性一下子打開了,你對生活有了更多的掌控感。
來源:視覺中國
作者:采銅。來源:《讀者》雜志2023年第6期。浮躁的日子里,《讀者》送你片刻寧靜。
在無數讀者的《讀者》情懷里,插圖始終占有一席之地。
「傳承文化美學,建設書香社會——《讀者》雜志插圖藝術作品展」首展將于北京時間2023年3月16日—2023年4月9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隆重舉辦。
讀者人真誠期望以此為契機,讓插圖藝術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讓更多的人感受、體悟不同形式的藝術之美。歡迎點擊電子邀請函,了解展覽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