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知乎看到一個提問帖:
「售樓處很多漂亮女生,一年賣不出幾套房,為何還干得津津有味?」
這位提問的網友還給出了自己的理解:
在他看來,長得漂亮的女人做地產營銷的工作會有優勢,賣出一單能掙很多(提成拿得高)。
還有不少網友在帖子下面發散自己的「經驗之談」:
「環境不美的地方,你給她們錢,她們都不愛去;環境很好的地方,她們花著錢排隊去。」
「售樓處是很多文化不高的美女能找到的環境最好的工作地點。」
「寧愿在寫字樓打最猛的騷擾電話,也不愿意到廠里做個產品員。」
當然,有人看不下去,體面又客觀地回擊了部分網友的言論:
是啊,好的工作環境不應該是每個人都想追求的嗎?
難道就因為漂亮女孩選擇了不錯的工作環境,就要給她們扣上「膚淺」「虛榮」「不想吃苦受累」的帽子嗎?
這些充滿偏見的評論,暴露了這些人對地產營銷這個行業的膚淺認知。
接下來出現的幾個專業回答,算是明晃晃地打了提問者的臉。
首先,售樓工作「開張吃半年」是瞎想的,「釣金龜婿」更是離譜。
地產營銷這個行業,對從業者的學歷要求確實沒有那麼高,大專學歷即可投簡歷;對人的外貌要求也沒有那麼高,五官端正、干凈體面即可應聘。
一位擁有十幾年地產營銷經驗的網友表示,雖然從事地產銷售工作的準入門檻不高, 但對從業者的工作要求和競爭壓力卻不低,有些高端項目上的選拔標準和淘汰機制甚至相當苛刻。
而且一個售樓處的壽命一般只有兩年左右,所以,你以為的售樓處都有很多漂亮女生,其實很可能是同一批人換了幾個樓盤。
跟其他行業的銷售人員一樣,地產營銷工作也不是坐在辦公室打電話那般簡單機械。
「想想炎熱的夏季,早上化了美美的淡妝,踩著高跟鞋,只是為了出去拓客,汗流浹背、滿面灰塵,很多女孩子根本堅持不下來。
「平常還要背說辭、搞培訓,天天帶客戶去工地看房磨破了鞋,一天100組以上的電話推銷,聲音沙啞是常態,出了問題被客戶/領導罵,有時候想死的心都有……」
辛苦一天也未必能開出一單,每月保底的平均工資也就兩三千元,成為「銷冠」獲得高收入的更是極少數。
有做過普通中介的網友現身說法:
「我以前就做房產中介,那是我的第一份工作。
「說來實在嘲諷,招聘的時候寫著月薪8000—1.5萬元,實則底薪只有800塊錢。」
他也承認,「售樓部的小姐姐工資比我高,但提成也沒你們想的那麼高,均攤下來,一年大概有6萬到10萬左右」。
這份工作雖然沒讓他掙到多少錢,還被要求在大街上跳舞招攬生意,但「臉皮」倒是鍛煉出來了,對他後來的發展提供了不少幫助。
他還點出了漂亮女生在地產營銷行業存在的潛在原因——
「她們存在的意義,大多數情況下,就是為了彰顯樓盤的高端。」
所以啊,世界上哪有那麼多輕松容易環境還好的工作。
我們看到的一些人的光鮮亮麗,不過是他們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展現出的自己最好的精神面貌。
來源:《賣房子的女人》
容貌姣好的確是不少人進入某個行業的敲門磚,甚至是社會稀有資產,但它沒有太大的提升和增值空間。
最終能讓人在社會上站穩腳跟的,往往是容貌之外的天賦、能力、品行、努力等等。
「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售樓處的漂亮女生,不要用個例來代表全部。」
就在上周,一個熱搜詞條#衢州交警發文被指疑似性別歧視#引發了廣泛討論。
起因就是2月10日,「衢州交警」的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篇題為《今年全市已查獲酒醉駕 624起,其中女司機25人,有你認識的嗎?她們最高的喝了多少?》的文章。
文中列出了25位酒醉駕女司機的車牌號、違法時間、地點、血液中酒精含量實測值等信息,但其余酒醉駕男司機的信息卻未被提及。
文章發出后,不少網友表示,酒醉駕女司機只占總數的4%,卻在網絡上被「公開處刑」,未免有失公允。
三天后,「衢州交警」官博發表了致歉信,文章也很快被刪除。
大家都知道,酒駕屬于個體行為,和性別本無關聯。
專門挑女司機曝光,還在標題里使用「有你認識的嗎」「她們最高喝了多少」等調侃意味的話語,只會加深大眾對女司機的刻板印象和偏見。
發布文章的人工作不夠嚴謹是一方面,更深層的原因還是他們認為「女司機開車不行」的標簽更吸引眼球和關注, 但造成的負面影響必然是由個例推向群體,刺痛的不僅是被曝光的女性司機,更是整個女性群體。
刻板印象無處不在。
更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還有這些口頭禪:
「女性不擅長數理化。」
「男人當什麼導購/幼師/護士/秘書啊,沒出息。」
「女外賣員更讓人同情。」
「女生就適合去當老師。」
來源:鳥鳥《脫口秀大會》
真的是這樣嗎?我想起95后男孩馮韜。
因為父親一句「好就業」,他與護士這個職業結緣。
剛進大學的時候,馮韜也曾因自己的專業而選擇得過且過。
直到大二實習時,親眼見證了科室的女護士為了急救病人而拼盡全力,馮韜被她爆發出的力量深深震撼,從此有了在這個職業扎根的目標。
實習期結束后,馮韜回到學校開始認真學習各種護理知識,畢業后經過了輪崗選拔,最終成為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的一名創傷ICU護士。
破除自己內心對護士這個職業的刻板印象本就不易,讓更多人接受男護士這個職業人群的存在并肯定其價值,顯然是需要費些工夫的。
馮韜曾坦言,在急診科里,有時候有抱著小孩來輸液的父母,都不大愿意讓男護士扎針,覺得男護士「不夠專業」。
面對病患家屬的誤解,哭笑不得之余,他和前輩們決定一方面專注于本職工作,另一方面交給時間,讓大家慢慢習慣和接受「男護士」的存在,逐漸改變更多人的固有觀念。
在他看來,男護士在力量上有優勢,更適合完成一些有挑戰性的工作,比如身形偏壯的病患被麻醉后,4名女護士合力才能移動,但2個男護士就可以搞定。
最重要的是,男女相互搭配、優勢互補,可以在合作中不斷拓寬自身的職業上升空間。
來源:《旅行護士》
刻板印象究竟從何而來?
《心理科學》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刻板印象的出現,最初只是無心之舉,但隨著人與人之間不斷交流社會信息,最終逐漸變得根深蒂固。
美國社會學家克勞德•M•斯蒂爾在《刻板印象:我們為何歧視與被歧視》一書中提到: 讓人們面臨刻板印象風險的根源是身份認同感。
刻板印象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秩序,但這種秩序有時也會走向極端,人們被建議甚至要求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
比如不喜歡穿裙子的女孩是另類、男孩喜歡粉紅色就是沒有「陽剛之氣」……
這種干涉不但不利于個體自我價值的實現,也會進一步強化刻板印象的負面效應。
例如在選專業、找工作的時候,不少人看到有的職業不歡迎男性、有的職業大幅提高女性的準入門檻,便會望而卻步。
又比如在沒有性別限制的職業領域,若男性比女性更優秀,通常是對他個人能力的肯定;若女性比男性更優秀,那麼忽略她個人能力的討論就會增多。
來源:《非自然死亡》
刻板印象雖然展示了一定的社會真實,反映了一些群體共性,在正面效應上,可以幫助人們更高效地完成認知資源整合,迅速適應新環境,完成新的身份認同,融入新的群體。
但更多的時候是負面的,會讓我們習慣性地將認知簡化,陷入「以偏概全」的局限,最終導致偏見和歧視的出現。
迪士尼動畫電影《瘋狂動物城》算是一部探討偏見的作品。
在大部分的印象中,動物世界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而在電影中的動物城,無論是大象還是老鼠,都可以證明自己的價值。
在這個故事中,動物們的職業選擇跳出了固有的設定,走了一條反差路線——
食草動物可以成為警察懲惡揚善,食肉動物不全是兇殘的狩獵者,個頭小的臭鼬也可以找北極熊當保鏢。
老虎也可以當羚羊的伴舞 《瘋狂動物城》
兔子與狐貍從第一次見面開始,就因彼此敵對的身份立場而誤會頻出。
但當它們因一件疑案而攜手合作后,開始真正相互了解,解除誤會,最終跳出彼此「天敵」設定的桎梏,成為配合默契的搭檔。
來源:《瘋狂動物城》
正如《瘋狂動物城》制片人克拉克•斯賓塞所說:
「我們所做的就是要展示人們對動物的刻板印象。
「比如,人們覺得大象聰明、記憶力很好,覺得狐貍非常狡猾,樹懶干什麼都非常慢,然后我們徹底顛覆這些固有認識。」
但現實中,打破偏見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羅翔曾說:
「當你去的地方越多,你就會走出這樣一種地域的偏見。
「當你的書讀得越多,你也會慢慢走出這種時代的偏見。
「你會越發感嘆于這世界竟然還有如此多你不知道的事物,你會越發意識到自己見識的短淺,意識到自己的淺薄,從此懷有敬畏、謙卑之心去認識這個世界。」
要破除對某個職業或群體的偏見,首先要有對這個職業或群體有充分的了解; 接觸、交流、思考以及合作,都是摘掉有色眼鏡的很好途徑。
對于被貼標簽的人而言,堅守優良的品德,持續提升專業能力,全方位地鍛造自己,才能撕掉舊標簽,收獲別人的認同。
不要光看到售樓處的漂亮女生擁有靚麗的外形,她們同樣在努力成為行業中的「專家」,或者帶著積累的資源和經驗向新的「職業戰場」轉型;
全國500多萬護理人員中,男性占比約3%,越來越多的男護士正在加入的路上;
面對網絡環境的多樣化,互聯網「原住民」們也在漸漸跳出固有思維模式,打破彼此身份的隔閡,擁抱更開放的世界觀。
英國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說過這樣一句話: 「人人反對偏見,可人人都有偏見。」
但別讓偏見影響你的判斷力,別讓有色眼鏡遮住你的光彩,別讓標簽決定你是誰。
成為怎樣的人,只有你自己能決定。
本文授權轉自青年文摘(微信號:qnwzwx),這里有:教你在生活打怪升級的暖文辣文,幫你開闊眼界的知識干貨,讓你笑到飆淚的段子趣圖,推薦關注!